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、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,即对环保、节能、清洁能源、绿色交通、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、项目运营、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。
指通过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、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、绿色发展基金、绿色保险、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。
常见的国家绿色金融业务标准如下:
1、 中国人民银行《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》(2019年版)(简称“人行标准”);
2、 中国银保监会《绿色融资统计制度》(2020年版)(简称“银保监标准”);
3、 中国人民银行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》(2021年版)(简称“绿债标准”)。
常见的三套绿色金融业务标准,都是基于国家发改委2019年印发的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》修订的,其主要差异如下:
1、 人行标准完全按照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》执行;
2、 银保监标准在人行标准上,对绿色产业范围进一步明确和界定,主要新增绿色贸易类和绿色消费类;
3、 绿债标准为与国际接轨,删除了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的相关类别,新增部分项目的贸易和消费类。
环境效益测算的依据:中国银保监会2020下发的《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》;
环境效益测算,待测算的业务需满足以下三个要求:
1、 项目型业务;
2、 满足中国银保监会《绿色融资统计制度》(2020年版)要求;
3、 《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》有提供测算公式。
环境效益测算所需的参数,可从以下文件获取:
1、 项目技术材料:可行性研究报告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/报告书/登记表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、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等;
2、 项目批复文件:可研批复、环评批复等
基于数据科学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绿色识别模型,实现智能、高效快捷的绿色智能识别能力,支持按照国家/地方/银行的各类绿色金融标准,实现对项目类贷款、流动资金类贷款、个人经营性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进行自动识别,自动判断相关业务是否符合相应的绿色金融标准,提高业务处理效率,帮助用户及时发现并掌握绿色金融业务营销机会。
绿色智能识别包括项目型识别和非项目型识别。注意事项如下:
项目型识别需确保【项目名称】、【项目投向行业】、【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】的填写完整、真实、准确;
非项目型识别需确保【资金投向行业】、【资金用途描述】的填写完整、真实、准确概括资金的交易背景和投向。
借助绿色金融科技,建立全面符合中国银保监会《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》方法论、高效、友好、操作性强的环境效益测算服务,从11项指标精准计算绿色项目贷款的环境效益,满足监管要求,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质量。
建设单位: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中国经济信息社 | 指导单位: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备案号:陇ICP备 05000182号-6